人的貪念永無止境|悟道法師開示

我們有貪心,這個貪瞋痴三毒煩惱,第一個貪,也可以說後面的煩惱都從這個根源所發展出來的,貪不到就瞋。貪心會隨著物質享受而激增,我們本來就有貪心,眾生都有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、惡見這些煩惱,六個根本煩惱,簡單講貪瞋痴;如果再歸納,那就是一個貪。我們的貪心會隨著物質享受,我們現在看全世界它追求什麼?努力要賺錢。追求什麼?追求物質享受。這個物質的享受,實在講永遠不會滿足的,人心不足蛇吞象,永遠不會滿足的。貪心隨著物質享受激烈的增長,這個增長還不是慢慢增長,而且是快速的增長、激烈的增長,激增。全世界的人不都是這樣嗎?現在全球不都是這樣嗎?那現在中美打貿易戰,全世界也都有貿易戰,那戰什麼?就為了利益!利益,你稍不遂,你得不到、有吃虧了,競爭隨之,就競爭了。那這個競爭都是惡性競爭,它不是良性的競爭,是惡性的。那惡性競爭,彼此來做貿易,為什麼?為利。

節錄自:WD21-118-0001 慎終追遠 民德歸厚 熱愛祖宗 不忘台灣(第一集)

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開示,人多交流,多交流對於互相了解有幫助。人在交流當中,我們就有一些了解,了解之後,我們知道怎麼樣去取捨。可以深交的人,我們就深入一點,不能深交就淺交;有一些人,沒有辦法跟他交往的,那只能敬而遠之。這些總是要透過了解,了解他是什麼樣的人,了解彼此,互相了解。在社會上形形色色、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我們也是都會接觸到的。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,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,每個人都有各人的因緣,都有各人認識的一些人脈,各人不一樣,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個五十三參,過去我們淨老和尚講《華嚴經》也常常跟我們講,每個人從早到晚都是五十三參,你從早到晚接觸到的周邊的這些人事物,就是《華嚴經》講的那個五十三參。這當中也有善人、也有惡人,有聖人、有賢人、有凡人,還有騙人的,這些都有,這個就是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,有三位善知識是代表貪瞋痴的,負面的,這也等於是說,我們這個社會上有些負面的。有正面的,正面的我們要去效法,要學習;負面,我們知道那是負面的,他教我們不要向他學,要避免。如果我們懂這個道理,在在處處都是我們學習的地方,都是道場。

節錄自:WD21-107-0001 2018年歲次戊戌新春團拜開示(共一集)

我們世間一些發財的人,有些人財源來得很痛快,財源滾滾,不用費心,他就賺了很多錢,他不用很用心,不用很麻煩,他就賺很多,不必操心他就一直賺錢。有些人賺錢賺得非常辛苦,他還是賺了,但是很辛苦、很操心、很麻煩。這是什麼原因?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他布施的時候,如果布施得很痛快、很歡喜,布施之後不後悔,他將來得財富果報也得的很痛快,也歡喜,不費力氣。如果布施的時候,別人勸請,他很勉強的布施出來,布施出來又很後悔,「剛才錢如果我不要布施不知道有多好,我放著用不知道還能用多久」,如果是這種心態的布施,佛跟我們講,他將來也能得財富,但是就得的很辛苦、很艱難,得了之後,保持沒多久財富又失去了,因為後悔就又失去。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人發財,經過一段時間財又沒有了,不容易保持,他還是能得到。由此可知,布施的福決定不唐捐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話。

節錄自:WD19-003-0055 太上感應篇(第五十五集) 

生在這個世間非常短促,佛在經典一再提醒我們「人命在呼吸之間」,千萬不要想錯了,還有幾十年,還有幾百年,那都是作夢、妄想。真正有智慧的聰明人,他只是把握眼前一剎那,這是真實智慧,決不會因為任何障礙而放棄了修行,放棄了積功累德,那是世間最愚痴的人,沒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一定把機會抓住。所以忍辱比什麼都重要。

節錄自:WD19-003-0041 太上感應篇(第四十一集)

《感應篇》,裡面也有一句,「昆蟲草木,猶不可傷」,昆蟲就是很微小的動物。連樹木花草都不可以去傷害,何況大的動物?微小的動物就不可以故意去傷害,這個就是不殺生,跟佛家講的不殺生是一樣的。現在世間人為什麼殺生吃肉?殺生吃肉幹什麼?就是為了自己的身體,自己喜歡吃,貪圖口腹之欲。大家應該常常聽到,看到有人吃素,一般吃肉的人都會提出一個問題,這樣營養夠嗎?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個話:你都吃素,都沒有吃肉,營養夠嗎?營養不夠。這句話的含意是什麼?我們殺害眾生,就是為了我們這個身體的營養,是不是這個意思?為了我們身體的營養,就不惜去造這個殺生害命的罪業。為了自己身體的營養,那是什麼心態?就是自私自利。我這個身體得到營養、得到好處,眾生那方面就不管牠了;眾生被宰殺的慘叫聲,管它的,我有營養就好了。這個就是自私自利。

節錄自:WD21-092-0001 對蘇州固鍀電子公司員工開示(共一集)

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,有一次過年到我三舅家去,我三舅就包個紅包給我,「我外甥來了」,包個紅包給我。那個紅包是被我給他硬推回去,我不收就是不收。我當初怎麼想?我也不是惡意,我是怎麼想?舅舅你老人家,我們晚輩沒有供養你都過意不去,你還拿紅包給我,我是不敢收,我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。當時我覺得我這樣做應該是對的,大家想對不對?如果我們沒有學習聖賢的教誨,我想你一定會認為我對。

後來我去聽老和尚講經,因為早期他有印一本《常禮舉要》,是台中李老師編的。我聽老和尚講經,裡面有一句「長者賜,不敢辭」,這是我們中國的古禮。長者是我們的長輩,長輩他賞賜給我們的,不管什麼東西,你要不要,你喜歡不喜歡,不敢辭,你趕快收下來就對了。後來我聽到老和尚這麼講,我真的是錯了,我那時候推回去,我舅舅他也很無奈的又把紅包收回去。當時我自己認為對,我覺得我這樣做對,後來聽老和尚這麼講,錯了。他是我的長輩,他給我,我一定要收,要趕快收起來,不要推辭,不敢辭就是不能推辭、不敢推辭。所以以後有長輩給錢給你們,你趕快收起來就對了,就合乎這個禮,不然就會傷到長輩他的一番好意,他對你的一番愛意。

節錄自:WD11-002-0035 沙彌律儀(第三十五集)

過去我也曾經跟大家分享,在泰國、在台灣有碰到同修,台南有一個姓林的同修,我很多年沒有看到了。他們也都聽過我們師父講《了凡四訓》,改造命運。我們師父在講席當中常常講,財布施得財富,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,他們也都聽了。跟我講:悟道法師,老和尚講財布施得財富,你錢財布施光了,它很快又回來;回來又多一些,好像生利息一樣。他說如果真的是這樣,那我當然敢布施,布施出去很快又回來,回來又多一些,又好像有生利息了,那當然敢布施,好像做生意有回本,還有賺。後面又補了一句,萬一布施出去不回來,怎麼辦?所以結論說不敢布施。所以從這個例子我也深深體會到,我們師父常講,老師跟他講你要信佛。真的,我們想一想自己,自己都沒信佛,你怎麼叫別人信佛?反省自己,自己也沒做到。

節錄自:WD15-008-0022 金剛經講義節要—佛法最重定、慧 (第二十二集)

分享至: